《法治宣传教育法》第五条明确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六大核心内容,同时强调“坚持与依法治理、法治实践相融合”,要求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精准开展普法。
(一)核心宣传教育内容
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首要宣传内容,旨在引导全社会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,筑牢法治信仰的思想基础。
《法治宣传教育法》第十三条专门规定“国家加强宪法宣传教育,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、长效化”,并明确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。实践中,各企业开展的宪法学习日培训活动,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宪法宣誓制度,都是宪法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。
法律制度与法律常识方面,民法典自颁布以来都是普法重点,其他领域涵盖商事、行政、刑事等各类法律常识,重点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的法律问题。
法治文化方面,包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,旨在培育全社会的法治精神。
(二)普法实施路径
对于国家工作人员,《法治宣传教育法》第三章专门规定了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,要求“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”,并将法律知识纳入录用考试内容,健全日常学法制度。
对于青少年,《法治宣传教育法》要求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。教育部通过打造全国青少年普法网、开展“学宪法讲宪法”比赛、配齐中小学法治副校长等措施,构建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完善体系。
对于特殊群体与新业态,《法治宣传教育法》第二十四条针对老年人、残疾人、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,要求开展“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”,并明确采取无障碍信息交流方式;第二十六条则针对新经济新领域,加强相关组织和人员的普法。实践中,各地公安机关、金融机构、律师协会等,均为老年人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普法,通过具体案例讲解、防骗手册发放、宣传视频制作等方式,帮助老年人识别“养老投资”“保健品诈骗”等常见骗局;各地律师也为网络游戏、直播电商等新业态企业提供“出海合规普法”服务,解读《数据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及欧盟GDPR等跨境法律规则。
(三)创新实施方式
《法治宣传教育法》鼓励创新普法形式,支持运用新平台新技术开展普法。实践中,各地的创新做法值得借鉴。随着新媒体用户的广泛增长,数字化普法结合具体场景案例实现了普法活动的高覆盖率,各类社会主体运用在线直播、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开展普法,形式便捷、内容丰富,具有较高的传播度和讨论度。